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
华雷:用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华雷 日期:2023年02月12日 09:16 点击次数: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第六部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中要求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以凝聚人心、汇集力量为目的的工作。中国共产党把人心当作最大的政治,历来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工作,致力于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实践证明,它是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

统一战线是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

早在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就开始研究同其他党派的关系问题。1922年中共二大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统一战线的第一个专门文件,是我们党统一战线工作的开端。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中国共产党以国共两党合作的方式共同开展反帝反封建军阀的国民革命运动,是统一战线工作首次重大实践。我们党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一切抗日力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民众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们党主张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对大多数人民为基础,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并把支持反对内战、协商建国的一切进步力量争取到自己的身边。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之所以由小到大,化弱势为强势,取得社会革命的胜利,与我们坚持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统一战线作为新民主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首,是符合实际的、当之无愧的。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阶层齐聚北京,共商建国大业,这体现了我们党爱国统一战线工作的巨大成效,也为爱国统一战线在新中国发挥更大作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统一战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进一步巩固壮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广泛团结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界人士,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八大把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确立下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作出新时期统一战线是爱国统一战线的重大政治论断,统一战线的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了“两个范围”的联盟,即由大陆全体劳动者、爱国者组成的,以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联盟;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国外侨胞,以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联盟,团结各方面人士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源泉。

统一战线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依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对统战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对统战工作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推动统战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统一战线呈现出团结、奋进、开拓、活跃的局面。

新时代统战工作取得的最大成果,是在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十二个必须”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涵盖了统一战线地位作用、本质要求、工作方针、任务重点、领导力量等基本问题,对加强和改进统战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我们党对做好统战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是新时代统战工作的根本指针。

进一步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集力量的强大法宝作用

党的二十大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业中进一步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集力量的强大法宝作用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七个要求:一要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二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履行职能。三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四要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五要加强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强化共同奋斗的政治引领。六要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七要加强和改进侨务工作,形成共同致力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省行政学院)】


 

Copyright© 2007-2020 The Party School of HLJ P.P.C.of The C.P.C. & HLJ province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 黑龙江省行政学院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延兴路49号  邮编:150080
     网站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 黑龙江省行政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制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黑ICP备06005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