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意义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作者:郇雷 日期:2022年07月16日 15:55 点击次数: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下文简称《决议》)再次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载于2021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侧重于强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和新飞跃,而“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则侧重于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性意义。这一论断的重要性在于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关注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且高度重视对世界性问题的思考和解答。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提供新思考
  在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如何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正在探索和思考的重大问题,也是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的重要话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关系到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
   (一)明确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背景
  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首要前提,就是能够准确判断世界发展潮流和时代发展趋势,明确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方位和现实条件。正如恩格斯所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4页。]21世纪以来,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所赖以存在的时代条件和现实状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此,习近平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进行了深刻分析。
  首先,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习近平作出重要判断,“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是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66页。]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我们理解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最犀利的思想武器。但是也要看到,“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想象。”[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2日《人民日报》。]我们必须要认真观察和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注意到“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但表现形式、存在特点有所不同。”[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于2016年5月19日《人民日报》。]总体上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在遭遇重大挫折后仍在坚韧地向前发展,资本主义在进行自我调整的同时疲态尽显。这一重大判断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
  其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关系的新变化与力量对比新态势是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新考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两制关系和力量对比向着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方向发展。21世纪以来,世界社会主义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锐意改革,顶住了继续衰退的压力,以顽强的生命力探索新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而资本主义制度却深陷世界金融危机之中,新自由主义遭受广泛质疑。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在竞争比较中展现出优越性,“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载于2021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竞争变得更为激烈,两制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局面。对此,习近平指出:“我们要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节能力,充分估计到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方面长期占据优势的客观现实,认真做好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合作和斗争的各方面准备。”[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17页。]
   (二)阐明世界社会主义谋求振兴的基本原则
  世界社会主义谋求振兴既需要牵引力和推动力,更需要内生驱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70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进入了新时代,而且以其卓著的发展成就向世界表明社会主义完全有能力走出低谷,能够在21世纪迈向振兴。
  一是坚信“两个必然”,积极探索时代化本土化的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2-413页。]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对社会主义始终抱有必胜的信念,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346页。]另一方面,也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发展社会主义。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7页。]。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必须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现实状况来创造性地运用这些一般原理。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也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创新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 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载于《求是》2019年第7期。]
  二是承认“两个决不会”,推动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完善。1859年,马克思根据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提出了“两个决不会”的思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并不是矛盾的,而是联系在一起的整体,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两个必然”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两个决不会”强调这个必然趋势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根据“两个决不会”的思想,社会主义制度必须要通过改革和发展实现自身的完善,积累战胜资本主义的种种条件。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并不是十全十美的,而是要通过不断发展完善来体现其优越性。恩格斯也曾说过:“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01页。]中国共产党从本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挫折中,深刻认识到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在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时指出:“我们党靠什么来振奋民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么来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靠什么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靠的就是改革开放。”[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86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系统思考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之道,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问题,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完善结合起来,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思想启发。
   (三)开辟科学社会主义新境界的理论意义
  世界社会主义有多种流派之分,形态各异,但是最具代表意义和最有发展前途的是科学社会主义。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就,开辟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十月革命以来,社会主义一直面临一个重大难题,即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能否建成并且得到巩固发展。为了解决这一历史性难题,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长期探索,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顺利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且朝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奋勇前进。习近平指出:“实际上,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91页。]这充分表明,社会主义完全可以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得到巩固、建设和发展,这不仅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而且破解了东方国家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难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强大引领作用,开辟了社会主义道路多样化发展的新境界。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从一国到多国的伟大飞跃之后,随之迎来了一个全新的问题,即社会主义制度只有一种苏联模式,还是可以探索具有不同特点的多种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坚持走自己的道路,终于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苏联模式的新道路。越南、朝鲜、古巴、老挝的社会主义道路也具有很强的本国特色,这就说明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个百花园。习近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例,深刻阐明:“当代中国的伟大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板,不是简单套用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434页。]在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洪流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流砥柱,是起引领作用的旗帜。“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成功,冷战结束后世界社会主义万马齐喑的局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扭转,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竞争中的被动局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扭转,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很大程度的彰显。”[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97页]但是,与此同时,习近平还明确指出:“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 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载于2017年12月2日《人民日报》。]由此可见,世界社会主义将呈现出从20世纪以苏联模式为单一模板到21世纪多种道路同向前进的历史性飞跃。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新路径
  《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载于2021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人类现代化历史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
   (一)推进全新的现代化模式
  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熟以前,人类社会大致存在两种类型的现代化模式。一种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另一种则是以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新”就是相对于这两种类型的现代化模式路而言的。
  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根本区别于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西方现代化模式。人类现代化进程首先从西方国家开启。习近平曾指出: “18世纪出现了蒸汽机等重大发明,成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历程。”[ 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载于2016年6月1日《人民日报》。]但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在本质上是资本驱动并主导的发展模式。中国共产党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批判中获得了关于现代化的本质性认识。习近平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94页。]。这就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所蕴含的资本为核心的现代化及其所导致的人的异化形成了本质性的区别。从“人的现代化”出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旨归就是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一切社会性条件,“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8—9页。]习近平多次从现代化本质维度强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征,明确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升华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性要求。如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载于《求是》2021年第20期。];“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35页。];“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 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载于《求是》2021年第9期。]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社会主义”特质。
  中国式现代化是综合平衡的现代化,显著区别于失衡跛脚的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整体上属于一种赶超式现代化,客观上也促进了苏联经济和整个社会生活快速发展。但它过于注重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技术和军事层面的器物现代化,但是缺乏思想文化、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层面的制度现代化,最终导致破产。中国共产党很早就注意到了苏联模式的弊端。1956年,毛泽东就提醒我们,“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八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06页。]。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也讲过:“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0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系统、全面地理解现代化内涵:在领域层面,中国式现代化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在内的整体性现代化;在治理层面,中国式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注重“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272页。];在国家发展目标层面,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20页。];在制度层面,中国式现代化是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在内的13个制度体系的现代化;在实践层面,强调“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个动态过程,治理现代化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307页。]。现实也证明,综合平衡的中国式现代化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是揭示“中国之治”的密钥。
   (二)贡献符合实际的现代化发展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回答现代化之问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既要保持自身独立性又要加快发展,走出一条独立自主的快速发展之路。
  毛泽东曾提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0页。]的现代化建设的路线。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决议》把坚持独立自主概括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之一,“党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载于2021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次逻辑主要是指中国样本的特殊性背后所蕴含的普遍性规律,这种普遍性规律展现着中国式现代化样本的最大意义,独立自主就是对这种普遍性规律的描述。从这个意义上讲,独立自主并不是仅仅就某一个国家现代化战略而言的,而是针对那些具有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的。之所以强调独立自主,这是由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诸多结构性因素综合决定的,习近平总结为“历史与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即“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要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要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还要把握现实要求、着眼解决现实问题”[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59页。]。概言之,这些结构性因素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条件,必须在对这些客观条件的认识基础上由本国人民独立自主地予以确定现代化发展战略。
  此外,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对此,习近平谈到:“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年版第159页。]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经验在于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围绕发展问题,习近平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观点:一是关于发展的重要性,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适用于各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42页。]二是关于发展的契机和科技革命,指出“上一轮科技进步带来的增长动能逐渐衰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尚未形成势头。”[《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370页。]三是关于发展的理念,强调“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 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载于2021年第9期《求是》。]四是关于发展的动力,指出“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20页。]五是关于发展的底线,强调“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812页。],防范和化解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风险。这些重要论述虽然是从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中国之治”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但是带有全面性、普遍性特征,是对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深刻解答。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现代化道路,其发展经验对于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价值。1985年,邓小平曾指出:“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页。]实践证明,邓小平的预见已经在新时代实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什么是新型现代化、如何开辟新型现代化道路这一重要问题。长期以来,西方国家由于其话语霸权长期垄断关于现代化的知识体系,“言必称西方”一度成为学术界和社会舆论的思维惯性:一是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用西方国家根深蒂固的自由主义传统来框定、界定现代化内涵,用西方国家的现代化经验来构建、型塑现代化的普遍模式;二是认为现代化就是资本主义化,把现代化的逻辑化约为资本的逻辑、市场的逻辑,把社会的整体性抽象为个人本位主义、极端自由主义;三是认为现代化就是去传统化,把现代化转型看成是一场告别传统社会、传统文化、传统秩序的激烈运动,割裂传统性资源与现代社会的有机联系。这种现代化理念的严重后果就是容易制造西方与世界、社会与个人、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对立与撕裂,仿效、“誊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发展中国家必然深陷泥淖。
  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熟之前,人类社会一直没有独立的、完整的思想体系来实现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超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批判,提出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运行的基本原则,但这些分析和认识主要是理论层面的。苏联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创造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发展现代化的奇迹,但是苏联解体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果。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从反思现代性、批判性现代性、解构现代性等维度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行了重新思考,但是这些思考难以转化为现代化实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一条全新的现代化道路,深化了我们对新型现代化的认识:一是以人的现代化超越资本的现代化,强调现代化的本质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二是以社会本位的现代化超越个人主义的现代化,强调社会整体性利益的实现;三是以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超越两极分化的现代化,强调社会群体整体生存状况的改善;四是以和平发展的现代化超越霸权主义的现代化,强调全球发展的均衡性与世界秩序的民主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现代化的发展前提、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战略、发展理念和发展底线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性地回答,解决了人类现代化进程中一些共性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开辟新的现代化道路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可以说,我们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宣告了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7页。]中国式现代化向世界展示了多元的现代化图景,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路径。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新理念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37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胸怀天下的先进理念和“为人类作出较大贡献”的使命担当,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把握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紧紧围绕人类社会出现的普遍性、复杂性、尖锐性、共同性问题谋划事业,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一)“问诊把脉”人类社会共同难题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432页。]具体来说,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逆全球化浪潮涌动。“全球经济增长持续低于预期,潜在增长率下滑,国际贸易和投资低迷,世界经济可能出现多个引擎同时失速进而陷入停滞状态”[ 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282页。]。二是世界加速进入动荡变革期。全球力量格局、科学技术、自然环境、思想文化等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因素迅速变化、相互催化,速度和程度百年未有,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促使全球动荡变革进入加速期,考验现有国际体系的调节能力,考验各国能否作出正确选择。三是世界“丛林法则”导致“五大赤字”难以克服。当今世界“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持续困扰人类社会,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又导致“疫苗赤字”产生。概言之,习近平总结分析道:“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世界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一个‘乱’字,而这个趋势看来会延续下去。”[ 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载于《求是》2021年第9期。]
  人类社会为什么会出现上述难题?可以从世界发展的动力机制、治理机制、平衡机制、合作机制四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动力机制看,全球增长动能不足。传统增长引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世界经济仍未开辟出一条新路。“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低增长、低通胀、低需求同高失业、高债务、高泡沫等风险交织。”[ 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206页。]二是从治理机制看,全球治理机制有失公平。习近平指出:“过去数十年,国际经济力量对比深刻演变,而全球治理体系未能反映新格局,代表性和包容性很不够。”[ 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206页。]三是从平衡机制看,全球发展失衡扩大发展鸿沟。“全球发展失衡,难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80页。]四是从合作机制看,全球合作缺乏行动力。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国际秩序遭到破坏,以主权平等、和平解决争端、不干涉内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遭受挑战,人类公共问题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现象突出,导致国际合作既难以达成共识,又缺乏稳定有效的合作能力和制度保障。这些综合性难题的出现和演化表明当今世界已经深处百年未有之大大变局,迫切需要整体性的、建设性的全球新倡议新方案。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理念
  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影响,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各国人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期待更加强烈。”[《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711页。]为了回答“时代之问”“世纪之问”“世界之问”,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已经形成了一个科学理论体系。
  从理论渊源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立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强调人类走向世界历史的必然性以及国际社会的共生性与相互依赖性关系。2013年4月,习近平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提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 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29页。]这一论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无可辩驳的理论基础。随着人类社会世界性交往交流的增强,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历史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弊端扩张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从而导致人类社会出现各种难以克服、难以协调、难以应对的共同性问题。人类社会必须要告别资本主义所制造的“虚幻的共同体”,迈向以“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为内容的“自由人的联合体”。从马克思所设想的世界历史看,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还不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而是迈向“自由人的联合体”的一个过渡阶段。这里的区别在于,“自由人的联合体”是未来理想社会在消灭了私有制和阶级、国家消亡后呈现出的人的生存状况,而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以及世界各国携手应对世界性难题。
  从理论内涵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载于2017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这一论断分别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文明五个方面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人类美好世界的期待。“持久和平”不同于西方国家长期流行的“民主和平”论,强调要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去管,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74页。];“普遍安全”强调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安全,呼吁世界各国“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6页。];“共同繁荣”强调“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73页。];“开放包容”主张人类社会要尊重制度与文明的多样性,“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62页。];“清洁美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类需要一场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712页。]。
  从价值理念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载于2015年9月29日《人民日报》 。]和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而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则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福祉。这里讲的“共同价值”是以承认世界各种文明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平等性和尊重其个性、主权性为前提的,与西方国家试图将西方价值观解释成人类文明唯一性标准的“普世价值”有着本质差异。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由中国提出,但是属于世界。它是习近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全球治理失灵、失序的困境,立足于人类命运处于十字路口重大抉择时期,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的中国理论、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华文明精华。
  首先,中国道路提供国际新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致力于为世界提供新的议程设置,以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进步。在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的历史时期,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理论,科学分析了当时的国际格局和世界形势,不仅明确了中国在国家舞台上的身份地位和价值立场,而且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中华民族迈向“富起来”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分析世界发展潮流的变化和趋势,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不仅促进了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步伐,而且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繁荣的共同呼声。在中华民族迎来“强起来”的历史时期,习近平观大局,察大势,谋大事,站在人类共同利益和整体利益的高度,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促进中国日益走近世界中央,而且为解决人类难题提供了新的国际性议题。
  其次,拓展了“两制关系”的新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解决当前人类社会存在的普遍问题,揭示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局限,但并不寻求与资本主义的零和博弈和对抗。在21世纪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相互竞争激烈较量的历史条件下,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以人类的共同利益和整体利益为担当,寻求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明形态求同存异,携手共治。习近平指出;“搞意识形态划线、阵营分割、集团对抗,结局必然是世界遭殃。”[ 《习近平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视频会晤》载于2021 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全新的思维,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观,拓展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新空间。
  再次,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习近平对人类文明事业的新思考,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全面超越,这主要包括:一是和平观创新,超越单边的霸权稳定论,倡导构建持久和平的世界。二是义利观创新,倡导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三是安全观创新,超越片面的单边安全观,倡导构建普遍安全的世界;四是价值观创新,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所谓“自由民主人权”的“普世价值”,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类共同价值;五是文明观创新,超越“文明冲突论”“民主和平论”,尊重文明多样性,倡导“协和万邦”“天下大同”“和而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是新自由主义和保护主义的一副解毒剂,是化解世界矛盾和冲突、管控国家之间分歧的“定海神针”,是引导经济全球化走向、变革全球治理秩序的中国方案,是积极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必须贯彻落实的核心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在国际社会面对的共同利益、共同价值、共同责任增多以及对未来发展感到迷茫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挑战中,着眼于人类社会的共同福祉,准确把握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切实回应国际社会的共同诉求,为世界应对挑战,开创美好未来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指引,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正在不断彰显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Copyright© 2007-2020 The Party School of HLJ P.P.C.of The C.P.C. & HLJ province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 黑龙江省行政学院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延兴路49号  邮编:150080
     网站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 黑龙江省行政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制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黑ICP备06005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