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
姜国忠 罗盈婵:我国土地流转“非粮化”现象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
来源:《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姜国忠 罗盈婵 日期:2021年03月24日 20:15 点击次数: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化改革和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农村地区大量劳动力向乡镇城市转移,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和速度也因此逐步提升。虽然从整体上来看,农村土地流转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的发展,加速了我国城镇化进程,改善了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但通过对上地流转过程的实地调研,发现土地流转的种粮效率、政策制定和市场监管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土地流转“非粮化”倾向明显,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粮食种植和粮食安全。为此,近年来学界也陆续出版了一系列关于粮食主产区农地流转“非粮化”问题及对策研究的参考书籍,以期在分析土地流转“非粮化”现象及对策方面提供可行建议。

   祝洪章和秦勇所著的《我国粮食主产区农地流转“非粮化”问题及对策研究》一书由经济科学出版社于地流转、农业生产、粮食生产的现实状况,从多个维度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对于我国粮食主产区耕地数量与质量、粮食产出、农业种植结构等所产生的影响及其机制,以此来科学预估土地流转“非粮化”对我国粮食安全所造成的潜在风险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并积极借鉴了国内外地区农村土地流转与耕地保护的成功案例,有的放矢地提出了优化我国粮食生产安全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从内容细分来看,全书除序言外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综述与基础理论,作者主要对粮食主产区农地流转“非粮化”的研究现状及其基础理论进行了相关阐述。一般而言,粮食主产区农地流转后的耕种集中和规模经营有利于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整体提升,还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土地种植机械化水平,更好地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但伴随着农地流转的不断推进,由于政府监管和市场因素等原因,我国粮食主产区农地流转“非粮化”问题呈加重趋势。第二部分为宏观背景与典型事实剖析,作者对全国和粮食主产区农地流转、粮食生产相关的宏观统计数据和部分地区案例进行了相关分析和总结。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发展,许多粮食生产大县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农地“非粮化”问题,虽然目前尚未对我国粮食生产构成实质性威胁,但如果任其发展,长此以往将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第三部分为农地流转对粮食生产作用的动因与机制,作者在此部分主要研究了农地流转通过“农转非”“粮转经”以及抛荒和复种指数下降等渠道影响粮食生产产出和农业种植结构的作用机制。国内农地规模流转中“非粮化”现象主要是由于种粮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转入方作为理性人,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必然选择。随着人工、种子和化肥等成本的不断增长,粮食种植成本日益攀升,种植粮食作物的收益远低于种植非粮作物的收益。此外,为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城乡差距,国家已相继出台r一系列种粮补贴政策,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政策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第四部分为主产区粮食生产趋势与“非粮化”风险预警分析,作者在此部分中系统梳理了农地流转背景下粮食生产的空间演化、生产波动以及非粮作物种植区域结构等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粮食安全的风险威胁,并结合农地流转对粮食种植结构的情景异质性,分阶段、分地区、分类型地剖析农地流转对粮食生产的不同影响方式。最后,作者在文末部分参照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于土地流转过程中耕地保护的成功经验与做法,对我国农地流转“非粮化”现象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作为研究我国土地流转“非粮化”现象及其影响的学术论著,该书章节紧凑,内容详实,语言深入浅出,不仅对农地流转“非粮化”的发展现状和理论基础进行了详细阐述,并结合欧美等发达国家土地流转和耕地保护的经典案例,对我国土地流转“非粮化”现象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并在文末部分援引了众多实证图表及数据,十分适合广大粮食产业相关从业者阅读学习。

*项目来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美丽乡村建设与多功能农业契合发展对策研究”(编号:14AJY017)


 

Copyright© 2007-2020 The Party School of HLJ P.P.C.of The C.P.C. & HLJ province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 黑龙江省行政学院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延兴路49号  邮编:150080
     网站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 黑龙江省行政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制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黑ICP备06005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