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校(院)科学发展观专题 > 学习心得 正文 >
曾培炎:加快转变增长方式 推动可持续发展
来源: 作者:admin 日期:2008年10月25日 09:33 点击次数:

 

   
  追求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的潮流。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推动了世界发展和进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气候变暖、温室气体排放增多、酸雨面积加大、淡水资源减少、能源短缺等问题日益凸现,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增多。痛定思痛,国际社会不断探索新的发展道路。世纪之交,联合国制定了千年发展计划,旨在消除贫困,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发展。2002年,又召开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提出深化认识、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全球环境与发展事业的主张。近年来,资源、环境问题尤其引起各国重视。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相继提出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的目标。国际社会的共同行动,将有力地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十分注意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科技进步,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20多年来,单位GDP能耗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逐步改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资源、环境矛盾十分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事业相对滞后,迫切要求加快转变增长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中国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落实这一新的发展观,要求我们实行新的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提高质量效益,促进平衡发展,关注民生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是立足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随着人均GDP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国内市场需求的前景十分广阔。我们将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进一步增强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合理开发利用国内资源,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替代能源,立足国内解决能源资源问题。同时,优化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以及第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鼓励合理消费,使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消费需求来拉动。

  二是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是中国目前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我们将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实行工业促进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政策,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还将统筹区域发展,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状况,确定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区,优化空间结构,努力形成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三是推动科技创新。中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正在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我们将进一步培养、引进和用好人才,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继续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解决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难题。目前,我们正在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装备制造业工程,包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高档数控机床、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大型飞机、载人航天、新型医药、大型油气田勘查开发、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以及清洁能源、高速铁路、大型船舶等。欢迎国外科技界、企业家和有关方面采取多种形式与中方合作。

  四是解决好民生问题。我们将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继续推进扶贫开发,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突出加强义务教育,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必须大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中国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历史任务,确定了今后几年资源节约和污染减排的具体目标。到

 

Copyright© 2007-2020 The Party School of HLJ P.P.C.of The C.P.C. & HLJ province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 黑龙江省行政学院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延兴路49号  邮编:150080
     网站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 黑龙江省行政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制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黑ICP备06005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