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能力作风年活动 > 学习交流 > 正文
曹学娜:团结奋斗汇聚强大合力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曹学娜 日期:2022年04月17日 11:09 点击次数: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需要凝聚起各方面共同奋斗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取得历史性成就背后的精神动力之源。

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从百年党史经验中标注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精神符号。中国共产党是最善于团结奋斗的政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形成了团结奋斗的理论体系,也进行着团结奋斗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带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实现民族解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展统一战线,开展政治协商,破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走出了一条民主专政之路。回望走过的百年历程,我们靠着团结奋斗走到今天, 继续走向未来,实现历史伟业,仍然要依靠团结奋斗凝聚起14亿多人的磅礴力量。

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才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才是最有力的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才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才是最有力的奋斗。强调了团结奋斗的要求和内在联系。团结是为了凝聚起朝着共同目标奋斗的力量,奋斗需要团结起来。在团结中促进奋斗,在奋斗中加强团结,以团结奋斗创造历史伟业。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具有使命自觉,肩负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有科学理论指导,能够在使命自觉中明确目标任务,由此形成最牢固的团结和最有力的奋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清醒认识到了中国的敌人异常强大,中华民族必须团结起来,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才能实现民族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围绕建设一个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奋斗。改革开放以来,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个目标任务,开始了绚丽的奋斗历程。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成为了团结全党、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方向。概而言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把深处苦难的中华民族凝聚成为最牢固的团结,激发出最有力的奋斗,实现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任务,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能团结奋斗的民族才有前途,能团结奋斗的政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强调各族人民大团结是中国力量生成的根本所在。创造历史伟业不是独角戏,而是多种力量的协奏曲。中国力量体现在全国各族人民、各个阶层、各个团体、各个组织等广大人民群众形成的社会合力。正是人民的团结奋斗推动了历史发展。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自强不息、团结奋斗史,团结奋斗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于中国共产党超越了集团利益。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是人民政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其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一代代革命党人,为了这个初心使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在新的时代征程上,党坚持自我革命,刀刃向内,惩治贪腐,不断清除侵蚀党的机体健康的毒瘤,保持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以合民心民意实现更牢固的团结和更有力的奋斗。

我们靠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历史,还要靠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14亿多中国人民始终手拉着手一起向未来,只要9500多万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与人民心连着心一起向未来,我们就一定能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继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回望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历程,在团结奋斗中创造了辉煌历史。开辟美好未来,团结奋斗仍是不二法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坚持团结奋斗。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锚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必须坚持团结奋斗。

依靠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要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团结奋斗的领导核心。在新的征程上,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团结凝聚各族人民、共同实现伟大梦想的思想基础。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

 

Copyright© 2007-2020 The Party School of HLJ P.P.C.of The C.P.C. & HLJ province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 黑龙江省行政学院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延兴路49号  邮编:150080
     网站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 黑龙江省行政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制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黑ICP备06005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