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而其中那些关注社会政治与道德,直视和抨击统治阶层腐败现象的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廉政意识,也是《诗经》的优秀之处。?xml:namespace>
在《诗经》中,人们常用质朴的语言歌颂道德高尚、为官严谨的清明政治人物。《甘棠》中,作者唱道:“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其中所提到的召伯即召公。召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曾与周公一起辅佐未成年的成王。他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巡行民间之时,曾坐在这棵甘棠树下处理政事,百姓感怀召公,便悉心爱护这棵树,并作《甘棠》篇来歌颂他。
春秋时的卫武公,一生廉洁从政,《淇奥》诗中赞美了他“如金如锡,如圭如壁”的高尚品行。体现出了人们对公正廉明官吏的尊敬和爱戴。
《硕鼠》是一篇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它体现出劳动人民对贪官污吏和腐败黑暗政治的无情批判。“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作者运用重章叠词和反复咏唱的表现手法,把贪婪的统治者形象地比喻成大老鼠。人民发誓要离弃这样的统治者,去寻找没有剥削的乐土。
《伐檀》中,作者则指责统治者“不稼不穑”、“不狩不猎”,家中却堆满了不劳而获的粮食和猎物。统治者的贪婪、无情和腐败让人民所不耻和憎恶。
而《北山》、《桑柔》、《板》、《民劳》等篇则直接反映了统治阶层的暴虐和社会的民怨,反映了当时上层腐败,下层怨愤的社会政治现象,也正是由于这些社会现象的存在,最终导致了周王朝的灭亡。
古人云: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些两三千年前的诗篇,穿越了深邃的历史空间,不仅再现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现状,也警示我们要为官清廉,勤政爱民,为民务实,真正根植于人民中间,才能筑牢我们的执政基础。
(摘自《龙江党校》2013年6月17日,总第18期,纪检监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