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聚焦龙江 > 正文 >

民政牵挂暖人心 共绘民生保障新画卷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 日期:2025年02月19日 13:26 点击次数:

  五年来,全省民政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黑龙江期间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幸福龙江”建设,倾力打造“党有嘱托·民政牵挂”民政工作服务品牌矩阵,持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用心用情用力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用民政“关怀温度”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在每一项扎实有效的民政工作中传递党的温暖和牵挂。

  黑龙江日报2月19日讯

  ◎齐齐哈尔

  加快构建“一核多维”

  特殊群体关爱服务矩阵

  齐齐哈尔市聚焦特殊关爱照护群体,以“党有嘱托·民政牵挂”服务品牌矩阵为牵动,以“三个下功夫”为指引,加快构建“一核多维”特殊群体关爱服务矩阵,提升城市温度。

  齐齐哈尔市在统筹谋划上下功夫,构建闭环工作体系。通过深入调研,摸清了特殊关爱照护群体的服务需求和成形经验,并制定了《关于扎实做好特殊关爱照护人群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确定5方面22项具体保障措施。同时,将服务矩阵建设纳入全市“社会治理提升年5610项目体系”、2024年度全市创新项目和2025年全市20件惠民实事,强化典型引领和系统安排部署。

  在推进落实上,齐齐哈尔市以村(社区)为基本单元,每季度核查更新老年人、残疾人、困境儿童等群体中,易发生人身意外和冲击社会道德底线事件人员数据,分门别类建立数据台账。截至目前,累计更新摸排特殊关爱照护群体11429人。科学完善结对机制,明确帮扶结对人员基本情况。此外,还积极整合社会组织、慈善组织等力量参与结对帮扶,截至目前,累计调动公益慈善社会组织110家,解决群众具体问题212个。

  为丰富服务矩阵内涵,齐齐哈尔市强化资源力量支撑,拓展服务矩阵覆盖面。明确上门探访核心任务,并扩大服务外延,将贫困学生、陪读宝妈等5类群体纳入特殊群体统计范畴,打造特色服务品牌。同时,创新嵌入机制,将社会救助与上门探访相结合,打造困难群众救助政策享有服务场景,2024年以来,全市累计新增城乡低保2.31万人,动态调整15.57万人。

  ◎大庆

  完善社区微服务做好养老大文章

  大庆市现有老年人口66.9万人,面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的挑战,全市大力推动“党有嘱托·民政牵挂——守护夕阳”服务品牌建设,聚焦养老服务发展新方向,深挖社区养老服务资源,培育社区养老市场力量,完善社区服务“微环境”,做好社区养老“大文章”。

  为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有效回应老年群众的关切需求,大庆市先后出台《大庆市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大庆市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实施计划(2024—2026)》等文件,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完善协调机制,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通过整合社区闲置资源、油田石化“三供一业”移交资源开发、社区服务设施增加养老功能等途径,累计建成606处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全市城乡社区、村屯覆盖率100%。同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升社区养老服务产品供给效能,2024年全市累计建成老年餐厅44处,街道养老服务中心11处。

  大庆市积极探索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强化社区基层党建引领,形成社区力量服务合力,有效提供贴近群众需求的助老服务,形成近百支“老会战”互助养老服务队、“创业红”老年大学等社区养老服务品牌。以创业城街道为示范,推动“1+1+N”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并强化智慧养老数据平台应用,健全“15分钟养老服务圈”,有效回应老年群众多种服务需求。

  此外,大庆市深化信息应用,运用创新思维提升质量,优化高龄津贴发放和特殊困难老年人需求采集共享。加强“政企合作”“银企对接”,共同打造智慧助餐系统,实现助餐数据实时结算、刷脸刷卡支付等功能,提升服务效能。

  ◎伊春

  强化民生保障措施

  托起林都百姓“稳稳的幸福”

  伊春市大力推动“党有嘱托·民政牵挂”服务品牌矩阵建设,切实强化指导推动,确保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伊春市通过打造“三圈层”,将困难家庭划分为核心、中间、边缘三个圈层,打造“一户一条救助链”。全年累计发放救助资金3.78亿元,保障5.1万城乡低保和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建立服务类社会救助清单,全年累计服务6000余人次。成功承办全国社会救助改革创新培训会,获批开展“两项政策”衔接国家试点,推动6个县(市)获批省级试点。

  在公共服务领域,持续深化婚俗改革,助力甜蜜经济发展。举办集体婚礼吸引50余对新人。推出殡葬司仪管理制度,免除十项殡葬基本服务费用346万元,推行生态葬改革实现保生态、节用地、增福祉建设目标。

  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多维突破,全市共建有老年助餐服务设施62个,日间照料室试点2个,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388户,着力打造“十五分钟”助老生活圈。依托试点项目,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温度。连续举办全国“旅居康养·乐享龙江—走进伊春森林康养目的地”推介活动,签订对接服务协议百余份,岐黄养老养生苑康养季创收400万元,助推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

  ◎黑河

  深化殡葬改革保障群众“身后事”

  黑河市大力推动“党有嘱托·民政牵挂——逝有所安”服务品牌建设,全面深化殡葬改革,保障群众权益,让群众没有烦心事、放心“身后事”。

  在推动改革方面,成立殡葬改革联席会议制度,召开多次会议,实地走访殡葬服务机构。大力推广绿色文明殡葬,出台《黑河市区节地生态安葬奖励补助办法》,实现惠民殡葬政策从“殡”到“葬”全过程覆盖。2024年以来,全市共为316名逝者家属发放生态葬补贴58.06万元。同时,倡导文明祭扫方式,建成全省首家殡葬文化馆,引导移风易俗。此外,黑河市积极推进骨灰寄存设施建设,有效节约土地资源。

  在服务群众方面,黑河市强化同频共振,形成监管合力,引导全员参与,形成多元监督。加大资金投入,更新殡葬服务设施,群众治丧环境日益优化,满意度显著提高。同时,全面排查殡仪服务机构收费项目,规范收费标准,切实帮助群众减轻负担。

  政策出台方面,黑河市出台《黑河市区免除殡葬基本服务费用实施办法》,免除黑河市爱辉区城乡户籍居民四项基本服务费用。出台《黑河市免除市城区居民逝者骨灰寄存费用实施办法》,在全省率先对城乡户籍居民逝者骨灰寄存费用实行完全免除。此外,黑河市爱辉区出台农村殡葬补贴实施办法,促进树立文明节俭殡葬新风。

  ◎哈尔滨

  打造养老服务发展“冰城模式”

  哈尔滨市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当前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高于全省及全国平均水平。面对这一挑战,哈尔滨市紧抓国家大力发展养老服务重大机遇,大力推动“党有嘱托·民政牵挂——守护夕阳”服务品牌建设,积极推进养老服务工作。

  为强化顶层设计,哈尔滨市成立了全市老龄和养老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先后出台全面推进养老服务发展实施意见、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条例等文件法规。明确3方面30项基本养老服务内容,形成完备的政策体系。同时,完善服务标准,推动养老服务规范化、规模化、科学化发展。

  在提升承载能力方面,哈尔滨市坚持“全省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示范区”建设与“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双轮驱动,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承载能力。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1467个、综合型老年人照护中心59个、居家养老服务驿站22个、助老餐厅(点)122个。此外,强化养老机构服务功能,开展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同时,建设农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推进农村敬老院服务范围扩展和服务领域延伸。

  为推进事业产业融合,哈尔滨市构建“养老+旅居”“养老+地产”“养老+产品”“养老+教育”板块,深入推进养老产业和事业融合发展。

  ◎牡丹江

  殡葬改革惠民生服务升级减负担

  牡丹江市以殡葬改革为动力,大力推动“党有嘱托·民政牵挂——逝有所安”服务品牌建设,持续增进百姓福祉,推动绿色殡葬理念深入人心。

  牡丹江市充分发挥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协同推进多项整治行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任务分工,压实工作责任。同时,制发多个规范性、政策性文件,建立长效机制,以党风政风引领文明新风,形成党委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推进、党员干部带头示范的工作局面。

  在惠民生方面,牡丹江市殡葬服务机构科学合理制定收费价格,免费提供部分延伸服务。市直殡葬服务机构免费提供19项殡仪服务项目,并取消、下调多项收费,切实减轻群众治丧负担。此外,深入落实“四项基本服务”费用减免政策,实现困难群众殡葬惠民减免政策全覆盖。

  为顺民意、谋民利,牡丹江市进一步降低部分项目收费价格,推出殡葬惠民商品及惠民延伸服务。部分商品和延伸服务大幅低于成本价销售,重新调整殡仪馆延伸服务加价率,进一步减轻群众负担。

  殡葬工作涉及千家万户,牡丹江市将持续聚焦群众关切,切实解决好群众在殡葬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努力把群众身后事办成暖心事、宽心事,真正将实事、好事做到百姓心坎上,推动殡葬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鸡西

  “社会救助一件事”

  全面提升困难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鸡西市大力推动“党有嘱托·民政牵挂——救在身边”服务品牌建设,推行“社会救助一件事”改革,集成15个部门50项政策一表申请、一窗办理,全市已有10728名困难群众一次申请享受多项救助政策,群众办事便利性和满意度显著增强。

  在推进改革过程中,鸡西市树牢“一盘棋”思想,多方协作凝聚社会救助改革合力。鸡西市将“社会救助一件事”改革列入重点攻坚任务,多次召开会议和现场调研,解决问题。同时,制发了“社会救助一类事”联办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形成民政牵头把总,营商技术支撑,人社、卫健等15个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体系,推动改革“图景”变“实景”。

  改革紧盯“五集成”目标,包括系统集成、数据集成、政策集成、监测集成和结果集成,多点发力构建社会救助改革格局。通过开发集成办理平台、对接监测平台、出台系列帮扶政策等措施,实现了数据的精准甄别、政策的更强普惠和救助资金的全流程监管。

  此外,鸡西市还解决了政策不知晓、衔接不顺畅、发现不及时等问题,多措并举提升社会救助服务质效。设立了“一站式”窗口,实现群众点单、流程再造;打通数据壁垒,实现信息“免填写”、材料“免提交”;发挥社会组织优势,提供多样化服务。

  ◎七台河

  厚植为民情怀推动居家养老服务提升

  七台河市坚持健全政策体系、提升服务品质、优化发展环境、强化要素保障,以“党有嘱托·民政牵挂——守护夕阳”服务品牌建设为牵动,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5+3+2”养老服务体系。

  七台河市成立项目推进专班,制定并出台一整套居家养老服务提升行动政策文件。规范服务范围、内容、流程、标准及实施方式等,实现了服务流程清晰、服务标准优化、服务体系健全的发展目标。

  强化需求导向,依托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聚焦老年人最急需的居家养老问题,围绕“六助”养老需求设定21项服务内容。家庭床位建设涵盖适老化产品14种、智能化产品11种、老年用品5种,供老年人自主选择。

  按照“一人一画像”“一人一档案”的原则,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开展全面摸底调查,确定“一户一策”个性化服务方案。截至目前,完成老年人能力评估3323人,家庭床位建设900张,完成率100%。促进了养老事业、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

  强化信息支持,充分运用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形成覆盖区县、街道、社区三级服务机构的全方位综合监管网络。通过搭建“智慧养老”实现养老服务信息数据化、服务标准化、补贴精准化、监管智能化、供需对接智慧化。

  ◎绥化

  全力推动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绥化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将农村养老纳入乡村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整体布局,大力推动“党有嘱托·民政牵挂——守护夕阳”服务品牌建设,通过“六个强化”举措,全力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向纵深发展。

  绥化市将农村养老服务工作列为重点民生工程,纳入《绥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成立工作专班,针对重点事项,一事一议、一事一策,及时解决农村养老工作中的难点堵点问题。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服务对象和保障项目,为老年人多样化养老需求提供制度支撑。2024年,绥化市累计发放高龄津贴7075万元,惠及老人7.3万名;发放失能半失能补贴410万元,惠及老人1634名,实现应发尽发。

  同时,选取基础条件好、村集体经济充足的绥棱县向荣村作为试点,利用村集体收益,为65周岁以上老人每年发放生活补贴。针对农村老年人居住分散、乡村工作人员紧缺的现状,打造互助养老模式试点,为全市农村养老服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建有嵌入式乡镇、村养老服务设施1404个,为农村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供有力支撑。持续加强对农村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管理、服务质量的监督指导。

  ◎佳木斯

  加强乡村地名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佳木斯市抢抓国家实施“乡村著名行动”机遇,持续优化“党有嘱托·民政牵挂——名系龙江”服务品牌,通过创新完善制度、精准设置地名标志、积极宣传地名文化、深化地名信息服务,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发展。

  科学规划是地名管理的基础。佳木斯市成立“乡村道路命名专班”,将乡村地名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及《乡村地名方案》等系列规范性文件,为地名管理工作提供行动指南。通过业务培训提升一线工作的专业性与精准度,命名乡村街路1.3万个,建立“四色”地名采词库,为地名注入深厚内涵与独特魅力。

  因地制宜完善地名标识体系。佳木斯市全面摸排乡村地名信息,依据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市、区)全覆盖,一般县(市、区)逐步实施的原则,创新融入数字与文化乡村建设理念,打造特色地名标识。全市新增乡村地名标志1.98万块,覆盖率提升30%,实现“有地就有标”和“寻图可达”,方便百姓出行,促进物流畅通。

  文化赋能擦亮乡村品牌名片。佳木斯市征集地名线索,将56个地名纳入保护名录,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吸引社会关注。与高校合作,营造保护、传承地名文化的氛围,提升乡村知名度。

  创新服务赋能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佳木斯市挖掘地名文化内涵,结合农产品资源,打造特色品牌,拓宽销售渠道。精准导航助力快递进村,促进城乡物资流通。携手文旅部门打造特色地名游线路,促进乡村文旅产业发展。

  ◎双鸭山

  汇聚慈善力量共筑仁爱之城

  双鸭山市不断创新工作举措,集聚各方力量,大力开展慈善公益项目,着力打造“党有嘱托·民政牵挂——善行龙江”服务品牌,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的慈善事业发展新格局。

  在法治建设方面,双鸭山市着力强化“阳光透明、规范有序”的慈善管理。通过专题会议、公益普法活动和制度完善,提高了领导干部和公众对慈善法的认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并加强了慈善组织的自律和监管,进一步提高了慈善事业的公信力和透明度。

  为广泛凝聚慈善力量,双鸭山市通过选树慈善典型、大力弘扬慈善精神、用好慈善表彰载体,广泛凝聚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目前,全市有3000余名志愿者参与到了每月献爱心助学活动中,相继涌现出“红旗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梦想助学”等一批民间公益组织,捐款达到530余万元。

  在助学方面,由简单的“慈善+助学帮扶”扩展为“慈善+助学帮扶+慈善组织”;在助困方面,与医疗救助基金会对接,开展帮扶项目;在助老方面,打造“三位一体”养老服务模式,在部分县区开展适老化改造试点,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

  ◎鹤岗

  “三网融合”护航困境儿童健康成长

  鹤岗市立足困境儿童实际需求,大力推动“党有嘱托·民政牵挂——共护未来”服务品牌建设,将“兜底保障、健康安全、陪伴关爱”三张网有效融合,全力护航困境儿童健康成长。

  在“保障网”方面,鹤岗市创新出台《孤儿过渡期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打造“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项目”,健全特殊儿童群体兜底保障。联合多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和数据比对工作机制,确保符合条件的儿童应保尽保。全市配齐配优53名镇(街)儿童督导员、298名村(居)儿童主任,构建基层工作网格。

  在“安全网”方面,鹤岗市坚持预防为主,推动保护关口前移。八部门出台《关于做好因突发事件影响造成监护缺失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实施方案》,落实留守儿童走访核实制度。建立了控辍保学协调合作机制,保障困境儿童受教育权利。同时,统筹构建“机构+学校+家庭+社区”相互衔接的心理健康多元服务模式,为儿童提供检测评估和心理辅导。

  在“关爱网”方面,鹤岗市坚持打造以“未保站为平台、慈善资源为支撑、社会组织为载体”的联动机制,为困境儿童送去更有效更温暖的关爱服务。链接龙头企业持续资助困境儿童学费和生活费,启动“小膳大爱”午餐资助项目。市志愿者联合会打造的“爱佑童行一帮一”助学项目已成功对接586名困境学生,累计帮扶资金20万元。

  ◎大兴安岭

  升级婚姻登记服务助推幸福启航

  大兴安岭地区以“党有嘱托·民政牵挂——为爱护航”服务品牌建设为牵动,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婚俗改革。在推进阵地建设、倡导简约婚礼等方面精准发力,打造高效、便捷、温馨的婚姻登记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婚姻登记服务效能,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北极村“中国最北婚姻登记处”正式揭牌,结合祖国最北、纬度最高的地理位置特点,深入挖掘特色婚俗文化,建设婚俗文化展示长廊,设立婚姻文化墙、婚姻誓言墙、老物件展示区等特色场景,为新人提供全场景登记体验。同时将婚姻家庭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发展“甜蜜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为切实提高婚姻登记服务水平,优化服务质量,倾力打造“民政牵挂·为爱护航”服务品牌,促进婚姻家庭和谐发展。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呼玛县创新婚补政策对双方均为初婚并有一方户籍且为登记机构辖区内的新人发放婚姻登记福利补贴。

  此外,大兴安岭地区各婚姻登记机构充分利用特殊节日举办集体颁证活动,通过让新人庄严宣告婚姻缔结,感悟责任担当。广泛开展“除陋习树新风”移风易俗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设立辅导室,举办课堂,引导树立正确婚恋观,发扬优良传统。


 

Copyright© 2007-2020 The Party School of HLJ P.P.C.of The C.P.C. & HLJ province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 黑龙江省行政学院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延兴路49号  邮编:150080
     网站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 黑龙江省行政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制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黑ICP备06005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