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

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的科学内涵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作者:康晓强 日期:2022年01月09日 09:49 点击次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行稳致远,既需要坚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立场、基本原则、基本方法,也要根据新的实践、新的社会历史条件的需要进行合理布局。在长期实践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凝练、凝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这两大布局,从全局上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规划和部署。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随着实践的深化逐步拓展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逐步深化、拓展、健全,历经从“两个文明”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的演进历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物质文明建设的取向逐渐确立。随着实践的推进我们党逐渐认识到,物质文明建设是现实基础,精神文明建设也举足轻重、不可或缺。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此后,党中央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拓之初,我们党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既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的有效抓手进行布局。
  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这个新概念并明确界定其具体内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在这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方面)协同协调推进的理念、思路已经明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正式形成。1997年的党的十五大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就是从经济、政治和文化这三个维度展开的。“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从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一直延续到党的十六大。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根据新的社会历史条件,把“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有机结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由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报告按照“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了具体擘画。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中,于是,“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内容更加厚实、立体、多元、丰满。上述演进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逐步拓展和深化,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带来了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五“位”既是“个体”的存在,有所区别、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各就其“位”中实现“一体”化发展,共同构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呈现出以下表征。
   其一,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其他四“位”建设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奇迹,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物质基础日益雄厚。只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结束,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原因主要有二:一方面,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要管100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另一方面,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的国家,要不断巩固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集中精力、聚精会神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同时,在新时代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片面追求数量、速度、规模,应努力促推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使其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其二,统筹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协调发展。这五大建设相互贯通、相互增促,是具有内在关联、不可分割的集合体和有机体,要一体坚持和强化、一体推进和贯彻,既不能非此即彼、顾此失彼,也不能厚此薄彼、相互替代。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势下,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跑得快,但跑过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和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否则“木桶效应”就会日益凸显,社会矛盾就会接踵而至。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其三,注重良性互动,在关联中相互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从理论维度作出的界分,实际上难以完全分割,在实践中常常互动紧密并相互转化。比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表明,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本身就可以转化为经济建设的成果,“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表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其四,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譬如,对于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禁止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就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而应注重考察生态保护、社会建设等方面的成效。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新方略
  如果说“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从要素、结构的向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设计的话,那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则是从方略、战略的维度开启的重点擘画,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基于我国发展新历史条件、新结构特征制定的治国理政新方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相继就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进行专题研究、专项部署,逐步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顶层设计。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使命即将胜利实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顺势而为,把战略目标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由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意涵实现了升级、升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际上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要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是基于我国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提出的整体设计,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战略目标。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党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经过长期努力,实现这个目标的基础日益坚实、厚实。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顶层设计,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其全面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这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迄今为止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超过30个、人口不超过10亿。在我们这个有14亿多人口的国家实现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人口进入现代化行列,其影响不仅及于国内,将是世界性的。其二,这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而非少部分人或少部分利益集团、权势团体、特权阶层富裕的现代化。其三,这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而非片面追求经济基础、物质积累而忽视价值、理想、信念等精神要素的现代化。其四,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决不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其五,这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而非走对外侵略扩张、对内压榨压迫的西式现代化路径。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一个都不能缺,否则战略目标就会落空。
   全面深化改革是强大动力。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动力源”。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三中全会都研究讨论深化改革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要议题,希冀推动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促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实践充分表明,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全面依法治国是重要支撑。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是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以前所未有的决心、举措和力度加以切实贯彻施行。全面依法治国之“全面”,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2018年8月,党中央创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委员会主任。2020年10月,党中央第一次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指导地位。二是主体的全面性,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三是领域的全面性,不管是在传统领域还是在新兴领域,无论是在国内法治抑或涉外法治都加强了立法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益完善。四是过程的全面性,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环节作出顶层设计,在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等链条一体部署。
   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抓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全面从严治党,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核心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就是管全党、治全党,面向所有党员、所有党的基层组织,覆盖党的建设各个领域、方面和部门。“严”,就是坚持严字当头,把严的要求贯穿管党治党全过程、各环节、诸链条。“治”,就是各级党组织都要肩负起主体责任,做到管党有方、治党有力、建党有效。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旨归所在、指向所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缺少现实根基,人民幸福、人民的美好生活将成为海市蜃楼。不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必须自身硬”,也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同时,“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之间也需要“协调推进”,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是辩证统一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有机融合、辩证统一,凝结着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体现了人与自然、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相结合的鲜明表征。它们之间的统一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都以坚持党的领导为出发点和基点。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积累的最重要、最深刻、最根本的历史经验。无论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还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具体领域、具体方面、具体环节,以保证正确政治方向、形成强大合力,须臾不可偏离这一点。
   第二,都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取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我们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为了更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人民群众生活改善不断打下更为雄厚的基础。”
   第三,都要坚持辩证思维。不管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抑或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要坚持系统观念,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处理好主要和次要、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普遍和特殊、总体和部分、渐进与突进、守正和创新等范畴和关系,善于从整体性、关联性上考量谋划和统筹协调。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社教研部教授】


 

Copyright© 2007-2020 The Party School of HLJ P.P.C.of The C.P.C. & HLJ province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 黑龙江省行政学院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延兴路49号  邮编:150080
     网站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 黑龙江省行政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制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黑ICP备06005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