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

中国式现代化对“全球南方”国家发展的贡献

来源:当代中国与世界 作者:洪向华 夏雪 日期:2024年10月31日 18:36 点击次数:
  内容提要:中国式现代化举世瞩目的成就,激励长期受西方发展模式桎梏的“全球南方”国家从中汲取可借鉴的成功要素,以加速自身现代化转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对此展现出高度的责任感,为推进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贡献中国智慧、方案与力量。从价值层面剖析,中国式现代化在逻辑起点、价值追求及路径规划均显著区别于西方现代化模式,拓宽了“全球南方”现代化路径的选择。在实践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构建了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与合作平台,更为“全球南方”注入了强劲的发展活力。展望未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将通过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共赢合作,为优化全球治理体系注入更强劲的中国动力。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全球南方”;国际秩序;共建“一带一路”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中国和非洲为代表的“全球南方”国家正在蓬勃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展现出了独立自主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发展振兴的历史使命以及追求公道正义的共同理念三大显著共性特征,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中国作为“全球南方”天然成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的公共产品为推动“全球南方”整体现代化进程贡献了中国智慧,未来随着实践的深入发展与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将持续推动“全球南方”合作共赢,为人类社会进步汇聚更多文明力量。
   一、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球南方”国家丰富现代化道路选择
  资本主义对人类现代化进程的驱动作用深刻影响了社会结构与文明形态的演进,其现代化模式的成功一度成为众多“全球南方”国家竞相模仿的典范。然而,多数国家未达预期的实践结果揭示了单一模式的局限性,各国的现代化道路必须基于本国自身独特的社会经济条件与历史文化背景进行自主性的战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核心使命,开辟了一条以庞大的人口基数为显著特点,以共同富裕为长远目标,致力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共进,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平发展道路,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中国式现代化从逻辑起点、价值追求和路径选择上都呈现出与西方现代化道路截然不同的特征,为“全球南方”国家的现代化探索提供了更多的道路选择。
   (一)逻辑起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框架下,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构成了其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审视西方现代化历程,其核心在于资本逻辑的支配,个体被物质化、劳动力化,社会关系和人的自由权在资本扩张中逐步被边缘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物的关系产生了颠倒,物支配人,把人当作资本增值的客体和手段,而忽略了“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独特性在于超越资本逻辑,将“人民”作为逻辑起点,牢固确立人民的主体地位,始终将人民利益视为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将“人民”作为最高准则贯穿理论与实践的始终,旨在实现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现代化目标。在发展过程中,致力于构建更加公正的社会结构,聚焦民生保障以优化全体人民的福祉水平,成功规避了西方现代化路径中常见的个体剥削与异化现象,以及由此衍生的贫富悬殊与社会分裂危机,确保了社会整体稳定。在发展目标设立上,中国式现代化摒弃单纯的经济增长或资本积累,强调“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发展动力层面,根据习近平总书记“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的论述,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集中社会资源高效协同推进重大事项,旨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推动了国家发展的迅猛势头与社会各领域的全面繁荣,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在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挥。在发展成果分配层面,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原则,强调现代化不应是少数群体的特权,而应普遍提升人民生活质量,追求物质层面普遍富足的同时,关注精神世界的充实与提升,确保社会道德秩序和谐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为本,将人民是否享有平等发展的机会与追求幸福的权利作为衡量现代化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尺,给世界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重要启示。
   (二)模式选择:倡导独立自主的现代化
  审视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历程,其“单极突进”模式往往建立在对内严酷剥削和对外殖民扩张的基础上,如英国的圈地运动、德国的犹太种族灭绝政策、美国的西进运动等,均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刻矛盾与“原罪”。西方国家长期垄断对现代化解释的权力,给现代化贴上了西方化的标签,在其现代化进程中不断通过资本优势和先进技术壁垒在世界范围内攫取超额利润,利用西方主导的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机构,通过金融压力、单方面制裁等手段,胁迫“全球南方”国家接受各类不利条件,走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导致部分国家深陷公共资产私有化、金融泡沫、贫富分化加剧等困境,加剧了国际间发展的不平衡。“全球南方”国家长期受到西方话语体系的影响,在现代化道路的自主探索上缺乏话语权和文化自信,西方现代化模式成为衡量本国发展道路、社会制度、民族文化和价值观是否具有合法性的唯一标准。而西方资本主义通过剥削、战争、殖民、掠夺等手段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对于广大“全球南方”国家几乎是不可能复制的,“全球南方”国家需要在当前世界背景下构建新的、全面的观念框架以审视和解决其发展困境。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在外界影响下形成的“后发外源型现代化”,独立自主探索本国现代化道路的实践经验为“全球南方”提供全新的道路选择。中国式现代化秉持批判性继承、自主性探索的原则,既积极吸纳国际先进文化的精髓,清除其中不适用于本土历史文化的糟粕,又坚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主精华,进行自主道路探索,以“去芜存菁”的战略思想引领我国踏上了融合与发展的百年现代化壮阔征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我国通过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争,赢得了民族独立,为现代化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政治与社会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四个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显著推动了国家发展。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战略目标,这一创新理念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确立了鲜明的方向与路径。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世界意义的现代文明新路径。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表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现代化道路并非单一的,而是多元并存。现代化模式必须避免“全球西方化”的单一视角,根据各国和民族在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及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因地制宜,以完成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解放。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是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性与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逻辑统一,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后发外源型现代化”,其实践出的这条去依附的发展道路,展示出与“早发内源型现代化”不同的新型发展途径,鼓舞广大发展中国家基于本国自身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现实国情,探索适合自己的现代化路径,以实现可持续、均衡和包容的现代化发展,“全球南方”各国完全有权利也有能力选择自己的道路,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三)价值追求: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当前国际局势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全球性议题与世界性困境交织,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风险频繁涌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以来奉行“国强必霸”的丛林法则与零和博弈的对抗性思维,以所谓“文明冲突论”“文明优劣论”“种族优越论”排斥非西方文明,拉大了不同文明间在技术、资源和文化等方面的隔阂,阻碍了“全球南方”的现代化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破解发展难题、改善人民生活的艰巨任务,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需要不同国家和民族共谋发展出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定秉持交流互鉴、和谐共存的原则,有效跨越了文明界限的壁垒与潜在冲突,为全球文明多样性的繁荣共生及融合性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中国式现代化倡导走和平发展道路,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华文明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孕育出了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蕴含了促进中华文明复兴与推动人类文明整体进步的双重使命,深刻体现了文明互鉴与共同发展的开放视野。实现“自由人联合体”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最高目标,平等互鉴是多元文明相处的基本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不同文明共同的理想追求,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价值构成了迈向理想目标的思想文化基石,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坚实的价值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未来社会形态的前瞻性构想,深刻体现了共建共享、协同治理的包容性特征,勾勒出一幅全球协作、互利共赢的和谐蓝图。中国式现代化回归现代化的本质,致力于全球和平与发展的共同福祉,倡导世界各国互利共赢,通过构建基于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及合作共赢原则的新型国际关系框架,营造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环境,展现出开放中携手并进、发展中贡献全球的独特风貌,为全球文明演进提供了崭新视角。
   二、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球南方”国家注入强劲发展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式现代化实践面向全球发展中国家,以其全面性和开放性为世界提供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合作平台,不仅展现了中国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方面的积极作为,也为“全球南方”共同繁荣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分享中国智慧,发展多边主义现代化
  近年来,部分发达国家采取单边主义、保守主义的对外政策挑战《联合国宪章》所倡导的多边主义原则,全球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此框架内面临投资、贸易、技术等领域资金流通不足的共性问题,严重制约了“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实际成效的转化。中国式现代化以其巨大的经济体量和持续的增长动力,提出国际倡议,创建合作平台,为“全球南方”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合作机遇。
  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过程中从宏观视角出发,在多领域深化“全球南方”的全方位合作。在发展层面,设立“全球减贫与发展伙伴联盟”及“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等多边平台和机制,旨在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利用自身发展经验扩大合作辐射面与受益范围,构建开放多元的发展伙伴网络,为更多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资金、技术、贸易互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关键支持,显著增强了现代化发展的包容性、普惠性和可持续性。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中拉论坛、博鳌亚洲论坛等重大多边合作机制平台积极推动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促进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帮助这些国家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同时,中国还通过技术转移、产能合作等方式,助力“全球南方”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实现产业升级。在文明交流互鉴层面,发起“文明古国论坛”,倡导并主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不同文明间搭建了平等、开放、包容的对话与合作平台,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在安全领域,充分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和平担当,坚定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这一系列实践将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与世界经济的系统性联动发展紧密融合,实现对多边合作及新型国际合作模式的积极探索与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秉持合作共赢的精神,推动“金砖+”模式。中国始终将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视为外交政策的重点方向,以“义利并举,义在利先”为合作原则,深化多边发展合作机制,驱动全球范围内的协同进步与共同繁荣。金砖合作机制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自实施以来成效显著,从理念层面向机制化深入发展,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约翰内斯堡宣言》中,成员国针对融资机制创新、债务可持续性及工业转型升级等关键领域,共同构建了实质性的合作框架,秉持互利共赢原则,旨在强化“全球南方”国家自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众多新兴市场国家认识到金砖合作机制对于推动“南南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重要性,纷纷表达加入意愿。新成员的加入,进一步完善了金砖合作机制的合作架构,为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金融、治理、文化等多领域交流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随着金砖合作体系的持续拓展,“南南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得到不断深化,加速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进程,为全球和平稳定格局的维护与促进共同繁荣发展贡献更为显著的力量。
   (二)提供中国方案,分享现代化经验
  中国式现代化既不全盘“采纳”外部既定的模式框架,也不“输出”中国特有的发展模式,更不强制他国“仿效”中国的具体实践路径。鉴于各国在国家条件、历史底蕴及文化传统的显著差异,中国式现代化虽无法直接作为现成模板广泛应用于广大发展中国家,但其蕴含的方法论智慧,却能为这些国家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提供宝贵的参考。中国式现代化推行“试验先行、逐步推广”的战略路径,即“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模式,通过局部区域的先行试点,验证成功后再行推广至全国,形成由点及面、先发带动后发的整体推进格局。更深层次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由微观到宏观、由局部到整体的累积性过程,由无数个具体的、微小的现代化实践汇聚而成。这种实践路径彰显出独特的范式价值,强调在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中寻找可行的路径,通过局部试点,在较小范围内探索、试错、调整,从而避免大规模改革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一旦试点成功,经验便可以被复制和推广,形成示范效应,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独特智慧和务实态度。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现代化进程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强调了因地制宜、逐步推进的重要性,还为“全球南方”国家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丰富多样且切实可行的经验借鉴。“全球南方”国家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指导下,自主探索如何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推进改革,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经济独立性和自主性,以及如何构建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体系。
   (三)贡献中国力量,推动“全球南方”现代化进程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最大的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源于中国崛起的成功经验,源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推动改革旧秩序的重要的“软实力”。自提出以来历经十余年耕作,得到了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响应和参与。“一带一路”坚持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经过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检验,成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国际层面的延伸和拓展,中国在此框架下与共建国家开展广泛合作,将“一带一路”塑造为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新典范、保障人民权益的坚实屏障、推动经济社会稳步复苏的关键路径,切实为各方带来可观的实际利益,加速“全球南方”现代化进程。
  1.共建“一带一路”为不同经济体提供平等共商平台
  “一带一路”倡议构筑了一个包容性强且务实的国际合作架构,其核心理念根植于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相互借鉴以及互利共赢的原则之上,促使全球范围内超过150个国家及30余个国际机构积极参与其中,共同推动构建多边合作的新格局。这一倡议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着数条陆上互联走廊延伸,从西伯利亚大铁路通达伊朗与土耳其的“中间走廊”、中巴经济走廊,抵达阿拉伯海。海上丝绸之路搭建起从中国东南部到波斯湾、红海、斯瓦希里海岸和地中海的与陆路并行的水上路网。这样一项体量庞大、“要贸易不要战争”的全球公共产品聚焦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加强共建国家的经贸合作,为不同经济体提供了重要的平等共商平台。
  “一带一路”作为载体,为内陆国家提供了更多发展机会,使内陆国家从商贸交易的后方跃升为交易前沿,得以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商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原则,超越单一国家的独奏模式,转而成为多边合作舞台上的集体交响,强调全球性事务应由国际社会成员共同商议决策,充分顾及各国在发展阶段、经济结构、法律体系及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多元性与差异性。“共商”理念坚持平等参与的原则,鼓励开放对话与协商,旨在通过广泛的意见交流与智慧汇聚,形成最为广泛和坚实的共识基础。此过程不附加任何政治或经济前提,纯粹建立在自愿参与的原则之上,力求最大化地汇聚全球智慧,共同应对挑战,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各国无论大小、强弱,都能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对话与协商,分享经验、互补优势,共同寻找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方法。
  2.共建“一带一路”促进“全球南方”共建现代化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基于相似历史境遇、现实发展阶段、共同发展目标和相同政治诉求的身份认同,与“全球南方”展现出高度的同频共振与命运相连。历史上中国对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给予了坚定支持,当前中国积极助力这些国家追求经济繁荣,改善社会面貌,共建现代化。“一带一路”倡议在过去11年取得了多维度、实质性的成效,通过深化政策对话的广度、设施网络的密度、贸易往来的流畅度、资金流动的便利度以及民心交流的深度,持续拓宽合作领域与边界,助力发展中国家共建现代化。
  政策沟通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支撑机制。中国携手共建国家及国际组织,致力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对话与协同体系,涵盖发展战略对接、技术经济政策协调、管理规则与标准统一等领域,有效促进了政策协同效应的发挥。“一带一路”政策沟通的长效机制已趋于成熟,以元首外交为战略引领,以政府间战略对话作为稳固基石,同时依托地方与部门间的政策协同作为有效助力,并通过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项目合作作为实施载体,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常态化的沟通网络。这一机制不仅为区域合作规划与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坚实支撑,还显著加速了务实合作的深化进程,成为推动国际合作向纵深发展的加速剂与融合剂,促使“一带一路”倡议逐渐发展为国际交流合作的典范框架。
  设施联通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首要领域。“一带一路”倡议依托“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战略布局,加速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实现了陆路、海运、航空及信息网络深度融合的综合格局,为深化经济贸易合作、促进产能优化配置、强化文化交流深度及促进人员高效流动构筑了稳固的基石,对区域乃至全球经济的融合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公路、铁路、桥梁、港口及机场等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得以成功建设,成为连接参与国家的物理纽带,有效缩短了物流周期,增强了共建地区的交通通达性,中欧班列网络、西部陆海新通道及中老铁路等关键项目的持续优化与整合,助力共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双重飞跃。世界银行的相关评估进一步印证了“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影响,指出其交通运输项目的实施大幅缩短了共建国家的货运周期及全球平均航运时间,有效促进了国际贸易效率的提升,展现了该倡议在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独特贡献。
  贸易畅通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中占据核心地位。参与国通过构建自由贸易区网络,不仅拓宽了贸易领域,显著削减贸易与投资壁垒,还积极调整贸易结构,优化区域内及各国的营商环境。同时,深化相互投资与产业合作,探索新兴合作领域,旨在构建一个更加均衡、公平且可持续的国际贸易体系。“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合作协议展现出广泛的覆盖范围和深入的合作层次,触及全球逾四分之三的国家,惠及超六成世界人口,通过投资促进、贸易合作、联动发展、示范引领、辐射效应及外溢效益等多维度机制,持续赋能“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促进区域一体化与共同繁荣,缩小南北发展差距。
  资金融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发展,多边金融合作机制构建日臻完善。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积极促成多个区域性金融合作平台,包括中国-中东欧、中国-阿拉伯国家、中国-东盟、中日韩-东盟及中非金融合作银联体,以及中拉开发性金融合作机制,有效拓宽了金融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同时,中国工商银行发挥关键作用,推动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银行间常态化合作机制的建立,增强了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
  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社会基石。“一带一路”各参与国强调对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的承继与弘扬,积极促进文化旅游领域的深度合作、教育资源的广泛交流、媒体与智库平台的协同合作,以及民间层次的密切往来,促进不同文明间的相互学习、借鉴与融合创新。通过推动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的“民心相通”,将合作理念逐步转化为具体实践,以多元化的“软联通”方式促进了沿线国家的全方位发展与繁荣。构建了一个多元共生、文化繁荣的人文交流生态体系,丰富共建“一带一路”的内涵的同时,显著增强了共建国家民众对此倡议的认同,奠定了坚实的民意支撑。
  3.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全球南方”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一带一路”倡议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在推动人文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各国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确保合作项目能够真正惠及当地人民。中国作为倡议的重要推动者,积极实施对外援助策略,专注于建设一系列“小而精、惠民生”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项目,覆盖范围跨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直至南太平洋地区,合作领域涵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绿色可持续发展、科技教育与文化交流等多个维度,促进多层级、跨领域的合作机制协同发展,共同打造贴近民生、凝聚人心的合作典范项目,直接助力了共建国家的减贫事业与经济发展,深刻促进了当地民众生活质量的提升与社会福祉的增进。
  过去十年间,中国积极投身于共建国家的公益事业,成功落地实施300余项以爱心助困、康复医疗援助及幸福家园构建为主题的系列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包括援建非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总部设施,还涵盖了巴基斯坦瓜达尔地区的博爱医疗急救中心建设,以及针对喀麦隆、吉布提等国民众饮水难题的专项援助措施。此外,“丝路一家亲”行动下的民生合作项目,其范围广泛扩展至扶贫减困、人道主义救援、环境保护、妇女交流与合作等二十余个关键领域,展现出深远的社会影响力与积极的国际贡献,促进了共建国家社会福祉的显著提升。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布图卡学园的扩建项目有效缓解了逾3000名中小学生的教育难题;非洲的“万村通”项目则为数千万非洲民众搭建起连接世界的桥梁;在菲律宾,圣马塞利诺光伏发电项目不仅促进了当地女性就业,还显著提升了她们的经济独立性与家庭地位……据世界银行预测,至2030年,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投资,有望助力共建国家实现760万人口脱离极端贫困状态,并促使3200万人口摆脱中度贫困,彰显出该倡议在促进全球减贫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与深远影响。
   三、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推动“全球南方”国家合作共赢
  当今世界正处于充满动荡变革、矛盾频发与对立加剧的复杂格局之中,“全球南方”国家的联合自强与协同并进,不仅体现了自身发展与振兴的迫切需求,更是向国际社会注入稳定元素与积极动能。中国式现代化将持续深化“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在此过程中尊重文化多样性及各国发展道路的自主选择,推动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与对话协商,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国际社会的和谐稳定继续作出贡献。
   (一)持续推动“全球南方”共同发展
  近年来,全球发展轨迹遭遇显著阻碍,国际合作促发展的动力显著衰退,对于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全球南方”而言,拓宽发展路径、创造增长契机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议题。“全球南方”国家需紧密围绕“发展”这一核心议题,坚决抵制“脱钩断链”与经济胁迫行为,构建紧密的发展共同体,强化南北对话与合作,促进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深度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转型中保持稳定增长的发展模式,推动“全球南方”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精准阐释了如何应对全球性挑战及规划理想世界蓝图的“时代之惑”,提出“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这一理念根植于各国命运紧密相连、利益相互依存的国际现实,契合了追求和平、促进发展、深化合作、实现共赢的全球性趋势,准确把握了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的历史脉络。
  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方位深化改革的战略擘画将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持续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在全球视野中引发高度关注,“全球南方”国家普遍对本次盛会展现出深切关注,视其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认为其深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深化全面改革、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纪元的坚定意志。此举不仅是对国际社会发出的明确信号,强调了中国坚定不移地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决心,同时也预示着中国式现代化路径的持续探索与创新,将为全球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道路注入新活力。全会作出的“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明确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促进繁荣稳定与民生福祉的崭新机遇。这些倡议旨在通过深化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机制,依托开放型经济、现代化进程加速、高质量工业化路径、跨区域互联互通建设以及金融援助等多维度手段,为减少贫困、缓解失业、提升生产效率等挑战持续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彰显了中国对全球发展的责任感与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展望未来,中国式现代化的进一步全方位深化改革,将作为全球现代化版图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与“全球南方”国家及全球各国并肩同行,构建一个基于和平发展理念、强化互利合作机制、促进共同繁荣的全球现代化图景,绘制人类文明史上最为宏大和辉煌的新篇章。
   (二)持续加强“全球南方”文明交流
  多样性是文明的内在本质性特性,是文明得以发展的内在结构性动力,是全球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部分国家秉持“文明优越论”的狭隘视角,蓄意构建“文明壁垒”,甚至利用文明间的差异作为煽动意识形态冲突与干涉他国内政的借口,对“全球南方”国家的自主发展路径横加指责,强行推广自身价值观与发展模式。针对上述文明领域的歧视与压制现象,“全球南方”国家携手响应全球文明倡议,秉持平等与包容的原则,在全球治理中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共同繁荣等理念,坚决维护并弘扬世界文明的多元性。
  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路径,本身就是人类现代化图景中一种新的文明形态。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发展,所倡导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主张为发展中国家文明的共同繁荣贡献了独特的智慧。在促进全球文明对话的进程中,以文明间的深度交流为桥梁,跨越文明间的固有界限与隔阂;通过文明的相互鉴赏与学习,超越潜在的冲突与对立;秉持文明共存的理念,摒弃单一文明的优越性观念,共同构建一个多元共生、和谐共进的文明生态。促在保持各自独特性的同时,寻求共同之处,在相互学习中实现互补与提升。各国积极构建多层级的人文合作框架,设立多样化的合作平台与渠道,加强在广泛领域内的交流与互动,有效汇聚全球智慧,激发创新活力,促进了不同国家人民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为形成更为广泛的思想共识与价值认同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推动人类文明持续进步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与长远动力。
   (三)持续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当前,西方国家主导的既有国际秩序正面临时代的深刻挑战,发展中国家对此的认知日益深刻,并纷纷采取行动以应对变革。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群体性显著崛起,正为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与合理方向转型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与可行性条件。站在全球发展新的历史坐标上,需要汇聚全球范围内一切进步力量,特别是“全球南方”,通过强化多边合作机制,广泛促进与各国利益交汇点的形成与扩大,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新型国际关系的最终指向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广大发展中国家并肩前行,汇聚起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人类社会进步的磅礴力量,共同构建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先进且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图景。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其核心在于维护全球和平与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进步,这一宗旨也是积极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纲领。在此过程中,中国致力于推动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旨在深化并拓展基于平等、开放与合作原则的全球伙伴网络,强化国际间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中国坚定实施开放战略,秉持互利共赢原则,通过自身持续发展的新动能,不断为全球发展注入新鲜活力,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同时,中国积极融入并贡献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建设进程,坚守真正的多边主义立场,致力于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过去几年世界见证了“全球南方”力量的显著增强。埃及、埃塞俄比亚、伊朗、沙特阿拉伯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正式加入了金砖国家合作框架,进一步拓宽了“南南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此外,“77国集团和中国”在哈瓦那峰会上的联合发声,均凸显了“全球南方”在加强团结与合作方面的坚定立场与实际行动,标志着从理论探讨迈向了多边实践的崭新阶段。“全球南方”国家的群体性崛起,是民心汇聚的必然,历史演进的趋势,也是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寄予厚望的亮点,不仅为全球治理体系的优化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为缓解全球民主赤字等深层次治理挑战铺设了道路。随着2024年中拉论坛步入十周年庆典,以及新一届中非合作论坛在中国的再次召开,中国将继续携手其他发展中国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征途上共同书写更多合作共赢、携手并进的新篇章。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洪向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夏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部博士研究生]


 

Copyright© 2007-2020 The Party School of HLJ P.P.C.of The C.P.C. & HLJ province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 黑龙江省行政学院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延兴路49号  邮编:150080
     网站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 黑龙江省行政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制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黑ICP备06005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