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是唐太宗命魏徵等社稷之臣编纂的治世典籍,内容涵盖“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晋书》,以及诸子百家,如儒、墨、道、法、农、兵家等。该典籍奠定了“贞观之治”的思想理论基础,被后世誉为“次经之书”“开创盛世的经典”,其中蕴藏着深刻的治理智慧,强调治国理政既要顺应天道,又要顺应人情,才能深入人心,取得预期的效果。
治国理政首先强调要顺应天道。所谓天道,就是《群书治要·老子》中所强调的:“天之道,利而不害”,这种利而不害的天道在孔孟儒学之中体现为强调要以仁心施仁政。古人以礼、乐、政、刑来治国,用礼来约束人过度的欲望行为,用乐引导人达成中和宁静的心态,通过政治制度激励人符合礼义道德的行为,设立刑罚惩治违背礼义道德的行为。礼、乐、政、刑四者的顺序不能颠倒,特别是把刑罚放在最后,体现了古人以礼乐教化为主、以刑罚处罚为辅的“仁政”思想。
《群书治要·孔子家语》记载:孔子任鲁国大司寇的时候,有父子两人互相控告,孔子把他们关进了同一牢房,三个月都没有判决。后来父亲撤诉,孔子就把他们都释放了,没有再追究。鲁国的大夫季孙听到这件事很不高兴,他问:“司寇,你欺骗了我。我曾经听您说过,孝是治国的根本。现在杀一个不孝之人就可以警戒全国的百姓都尽孝,但是您不把他杀掉,反而把他赦免了,为什么?”
孔子说:“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身居上位的人无道,没有教育、引导百姓走正道、行孝悌,结果百姓犯了罪,就把他们杀掉,这不符合情理。不教导百姓培养起孝心,却用孝的标准来审判,这是杀害无辜之人。全军溃败不可斩杀士卒,司法混乱不可惩罚百姓。这是因为身居上位者没有实行道德教化,罪责并不在百姓的身上。法令松弛不严谨,却诛杀甚严,这是残害;横征暴敛没有一定时节,这是暴政;不事先教化百姓,却苛求他们遵礼守法,这是虐政。如果政治能够杜绝这三个方面,然后才可用刑。
孔子接着讲述了道德教化的步骤。首先要为人们宣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理,并且以身作则,让人们信服。人们明白了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就不会轻易地去作恶了;如果宣讲了道德之后还不行,就要尊重贤德之人,劝勉百姓向善;有德之人能够身体力行,又能够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理讲解出来,让大家都去学习效仿,社会就会安定和谐。所以,古人特别尊重老师、尊重贤德之人。倘若还有一些奸邪之徒顽固不化,最后才对他们施以刑罚制裁,这样民众就都能够明理知耻而羞于犯罪了。于是就不需要使用严厉、苛责的政令,而刑罚也可搁置不用。孔子的这段阐述非常明确,强调首先要教化民众,如果民众因为没有伦理道德的教化而做了邪曲不正的事,应该给予宽恕。但是宽恕之后,还是一定要兴起伦理道德的教育,让民众知道为人的本分和应尽的职责。
治理国家还强调顺应人情。所谓人情,就是孔子所说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既然富贵是人人所欲求的,那么如何避免人们为了追求富贵而不择手段呢?那就是首先要通过教育来加以引导,使人心安理得,然后再通过制度来加以激励和约束,最后才通过刑罚来惩治。希求荣华富贵是人之常情。如果要想让人,特别是官员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首先就要对之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使之明理,做到心安理得。
《群书治要·魏志》中记载,王昶是太原郡晋阳县人,后来升任了兖州刺史,他为哥哥的儿子和自己的儿子取名时,都依照谦虚和诚实的意思,体现出他对儿子和侄子们的期许。他的侄子,一个叫王默,字处静;一个叫王沈,字处道。他的儿子,一个叫王浑,字玄冲;一个叫王深,字道冲。
王昶告诫他们说,为子之道最重要的是珍爱自己的身体,培养良好的品行,并以此来使父母的名声显扬。孝敬仁义是各种品行中最重要的品行,也是立身的根本。人们只有讲孝敬,家族内部才会安定;讲仁义,才能深受乡亲们的尊重。人生值得担忧的事,是只知进而不知退,只知放纵欲望而不知满足,所以,才会有遭受困辱的忧患,才会犯下令人悔恨的过错。常言道,人不知足,往往会丧失其所拥有的,知足的富足才是长久的富足。观察往事的成败,看清将来的吉凶就会明白,追名逐利、贪得无厌的人,没有能保持家族不衰而长久享有福禄的。接着,王昶写道:“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大凡事物发展过快则衰亡也快,缓慢稳定地发展则容易有圆满的成果。《礼记·大学》中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道德是根本,财富等只是末枝。“财”不仅指财富,还指一个人的声望、地位等。《群书治要·周易》中说“厚德载物”,一个人的德行深厚,才能承载高名、厚禄、显位而没有祸患,德高才大的君子忌讳速成。孔子也曾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凡事愈是求迅速,愈是达不到目标;仅仅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结果反而耽误大事。《礼记·大学》中的“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道理也是如此。财富是以不正当的方式获得的,也必将以不好的方式败散掉。如果官员追求财富,想一夜暴富,采取了种种贪污受贿、以权谋私、坑蒙拐骗的手段,最后使自己锒铛入狱,这就是“欲速则不达”。
《群书治要·尚书》中讲到,观察一个官员是否有发展前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内作色荒”,一个人在内兴起迷恋女色之风;“外作禽荒”,在外又兴起游猎的风气;“甘酒嗜音”,喜欢饮酒没有节制,还迷恋歌舞、靡靡之音;“峻宇雕墙”,住的房屋又高又大,墙上还雕绘着图饰。“有一于此,未或弗亡。”上述情况有一种出现了,就没有不灭亡的。后面还有夹注,“有一必亡,况兼有乎!”以上所说的这几种情况有一种出现了,就必定会灭亡,更何况这几种情况全都出现了呢?
所以,要对官员进行官德教育,最重要的是官员通过学习经典明白长久保持富贵的道理:“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位也者,立德之机也;势也者,行义之杼也。”这样,才能使官员做到凡事节约而不奢侈浪费,并能控制自己的欲望,把职位、权势作为建立仁德、施行道义的工具,而不是骄奢淫逸的资本,从而避免身败名裂的悲剧。